打字猴:1.70754253e+09
1707542530
1707542531 达鲁伊斯兰
1707542532
1707542533 同一时期,距君士坦丁堡东南约两千英里之遥,远到罗马人既不了解也没兴趣了解的地方,一段与欧洲完全不同却也意义重大的历史叙事正在展开。这里的主角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Muhammad ibn Abdullah),他与格里高利教皇恰好生活在同一年代。在公元610年的一天,已届中年的穆罕默德进入阿拉伯沙漠中的一处山洞,在那里接收到特别的天启。从山洞出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在红海边繁荣的贸易小城麦加布道。在布道中,他不只演讲,还把训词以富有感情的语言和经咒般的旋律吟唱出来,与常人说话的方式截然不同。穆罕默德宣称,自己传播的是真主的训示。
1707542534
1707542535 如果读者在今天的大街上看到有人如此举止,可能只会当他胡言乱语。但在穆罕默德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不会这么想,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跟当时的社会背景非常契合。由于耶稣生前是在犹太人中传播革新想法的众多领袖之一,穆罕默德反映的也是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传统。在伊斯兰教出现以前,各宗教中一直都有神秘的通灵者角色,他们拥有与神对话的超能力,对话中使用的语言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对话时,通灵者会进入一种恍惚状态,口中念念有词,待回过神儿后再向人们传达方才神的话语[4] 。
1707542536
1707542537 在那个时代,也有不少其他人自我标榜是神的信使,所以穆罕默德在布道中所言的角色很容易被人们理解,毕竟大家都不是头一遭见此情景。但是人们会心存狐疑,搞不清楚这一次是虚是实,传达的是否真是神的训示。直白地讲,谁都可能装作通灵先知。麦加众人发现穆罕默德所说的核心观念宏大得有些离谱,还有点自利的嫌疑。他宣称世上只有一个真主,而他本人是真主唯一的使者。布道十年,穆罕默德也只争取到了很少的追随者。公元622年,他率领信众沿红海北上,到达雅斯里布。这里不久后更名“麦地那”(阿拉伯语,意为“城市”),穆罕默德在这里巩固了领袖地位,并把号召人们追随自己变成了一场浩大的运动。
1707542538
1707542539 有些史料记载,穆罕默德最早生活在一个荒远的地方,心无城府,胸无点墨,靠放牧为生。但实际上穆罕默德生活的阿拉伯地区是庞大的香料贸易网的中心,到公元7世纪时这里已经繁荣了很多年。穆罕默德也不是什么放羊人,而是很成功地经营着他妻子家的贸易业务的商人。阿拉伯商旅驼队穿梭在这个地区所有古老的文明城市之间,各色货物东来西往,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从黎凡特到汉志,从地中海之畔到印度洋之滨,从红海沿岸到波斯湾旁……所以要知道,那是一个城市文明发达、民众眼界开阔、文化影响纷杂的社会。
1707542540
1707542541 犹太教与基督教像父子,因为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分出来的。而犹太教与伊斯兰教则像表兄弟,谁也不是从谁那里演化出来的,两者能追溯到同一个根源,即亚伯拉罕的一神论。在精神实质上,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大于它们各自与基督教的相似度。犹太教先知并不区分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穆罕默德也认同这一理念。犹太各部族把按上帝的规则生活作为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穆罕默德的思想体系中也有同样主张,只是把“部族”的概念换成了“社群”——不是泛泛的任意社群,而是确指的某个社群。一个人属于哪个部族是与生俱来的,而伊斯兰社群是一种广义的部族,任何人只要拥护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都可以加入。伊斯兰教甚至没有类似基督教洗礼的皈依仪式,入教只需要诵读上述的清真言即可。
1707542542
1707542543 所以对阿拉伯穆斯林来说,如果犹太教徒算直系亲戚,那么基督徒就是旁系亲戚。的确,基督教里也有一个伟大先知,只是信徒没把先知的训示解读清楚,又回到了多神教的认识——既然上帝可以有圣子,当然再有些父母、叔伯、姑侄也无妨。但在穆斯林看来,如果真主还分父真主、子真主,跟希腊多神教里宙斯和珀尔修斯父子那一套还有什么区别?不论对穆斯林还是犹太教徒,唯有一神是不容撼动的真理的精髓。
1707542544
1707542545 穆斯林最早的宗教体验始于政治。伊斯兰既指一个社会群体,也指这个社群的政府和律法。当年先知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往麦地那,就像指挥家找到了演奏团,终于可以施展抱负。要想证明真主确实给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训示,唯一的方式就是让真主的使者,即先知管理社会——倘若真主果然通过先知示下,社会必定繁荣发展。这种因果推理清楚而具体,堪比科学实验,而这项“实验”的结果成功地给出了证明:在先知的有生之年,伊斯兰社群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全域,将战乱频仍的阿拉伯各部落整合统一。仅用了三代人的时间,伊斯兰社群及其思想星群就囊括了从地中海边的直布罗陀一直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广阔地区。伊斯兰社群的统治者即哈里发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先知,而是行政官,按先知所受的训示治理社会。不久,哈里发政权从一个变成了两个,进而三个,每个都宣称自己才是唯一。曾经统一的伊斯兰国度渐渐只剩下一个概念,随着单一国家概念的淡化,“达鲁伊斯兰”(Dar-ul-Islam,意为伊斯兰王国)这个提法越来越多,说明伊斯兰世界即便不再是单一国家,也还具有某种统一的共性。
1707542546
1707542547 穆罕默德先知去世后,信徒从他一生的言行点滴中提炼了“五功”作为正式教规。这五功包括:念功,即宣告真主是唯一的主,认同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礼功,每日按时做五次礼拜;斋功,每年斋月期间封斋;课功,捐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慈善事业;朝功,只要经济允许,一生中应至少到麦加朝觐一次(经济困难者可免除此项)。只要能做到五功,就成了伊斯兰社群的一员,这并不难。
1707542548
1707542549 但是不久之后,这套以五功为核心的简单教规又多了一个复杂的上层结构。这主要是从“念功”派生而来。如果信徒承认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就要严格按照穆罕默德承自真主的教诲和示范而言行,即使在被其他社会认为是世俗的范畴中也不例外。
1707542550
1707542551 穆斯林把宗教的社群也当作一种政治的维系,并据此认为征服邻近民族没有什么道德问题。既然伊斯兰是一个国家,凡是国家都会去征服邻邦:亚述、波斯、罗马、埃及都是如此。穆斯林还觉得伊斯兰跟其他国家不同,征服邻邦只为一个崇高目的:让遵循伊斯兰教规生活的社群繁衍不绝,这样才能保证真主的意志一直贯彻在世间,以榜样感召其他人走上正道。并且,穆斯林既然主导着政府,就必然不允许有人妨碍穆斯林的生活方式,遮掩真主启迪的光辉。在这样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伊斯兰社群必然要不断拓展政治疆域。
1707542552
1707542553 基督教刚出现时,受众主要是强大的罗马帝国中那些弱小的奴隶和穷人;而伊斯兰教兴起之初,信众是些独立且自治的小群体。基督教靠取代罗马的国家统治体制获得政治权力,而伊斯兰的政治权力则来自对外征服,先是邻邦,再是邻邦的邻邦。两者殊途同归,都发展成了非常强大的宗教。
1707542554
1707542555 随着伊斯兰的扩张,穆斯林治下的地区很快从政治上的伊斯兰化转变成了文化上的伊斯兰化。先知穆罕默德说过“宗教无强迫”,生活在伊斯兰国度的人们绝非受到强迫才信奉伊斯兰教,而是因为享受了不少好处,只要皈依伊斯兰教就能获得这些好处,否则就会平白吃亏。当真是要吃亏的,因为不做穆斯林是要交税的。
1707542556
1707542557 在北非地区,很多基督徒都是信奉阿里乌斯的日耳曼后裔,而穆斯林的神学中也只尊一神,不讲什么三位一体,认为先知是真主造物而生。这些都同阿里乌斯的主张一致,所以要从基督教阿里乌斯派改信伊斯兰教不是太大的转折。然而君士坦丁堡教廷排斥阿里乌斯信条,只要北非基督徒还受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就必须接受《尼西亚信经》。相比之下,在穆斯林统治的地区,基督徒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信仰,因为政府觉得除了伊斯兰教都是迷途,并不在意他们具体属于哪一派。非穆斯林确实会被穆斯林统治者征税,可是在拜占庭治下也得缴税。这样看来,北非基督徒没有理由觉得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好而穆斯林的统治不好。
1707542558
1707542559 当地对阿拉伯的文化霸权也并无抵抗之意。几百年间,很多民族都曾横扫北非,这让北非成了众多文化汇聚之地。腓尼基人、罗马人、希腊人留下的遗迹依然可见,与后来的日耳曼、罗马天主教、拜占庭等文化交织在一起。阿拉伯穆斯林来到这里后,很快把这个文化汇聚之地吸收到伊斯兰的世界叙事中,将散落的片段拼成了有意义的整体。阿拉伯语取代了之前五花八门的语言,贸易商人开始学习阿拉伯的生意规矩,北非的服饰、艺术、建筑等也都具有阿拉伯特色。
1707542560
1707542561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阿拉伯征服者没有住在城里,而是生活在城外的军营中,以免手下人受到异教的浸染。不过,人们总是会向经济繁荣的地方聚集,而富有商业头脑的阿拉伯人正好带来了大量商业机会。于是老城开始向外延伸,到后来,原本在城外的军营被集市包围,海边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城镇。在穆斯林统治下,北非的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了,阿拉伯文化和此前留下的诸多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文化。
1707542562
1707542563 同一时期,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非洲的东西海岸之间,班图语系民族开始接触北非阿拉伯化的穆斯林。穆斯林骑着骆驼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寻宝淘金,可是骆驼虽能带他们穿过沙漠,却无法进入金矿众多的赤道丛林。为了得到黄金,他们只能同当地人互市。好在他们不缺能拿来换黄金的宝贝,这件东西,至少对生活在炎热南方的人们来说肯定是宝贝,它就是盐。
1707542564
1707542565 双方这样的需求让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和热带丛林之间的草原民族作为中间商人发达起来。这一地带兴起了很多热闹的城市,在今天的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地诞生了几个富庶强大的帝国,首先是加纳,然后是马里,后来是桑海帝国,一个比一个庞大强盛。加纳可能早在公元400年就诞生了,但成长为本地区的强国却是在伊斯兰教蓬勃发展的同期。
1707542566
1707542567 金盐贸易让非洲各帝国的人们参与到了由穆斯林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中,也让他们接触到了伊斯兰教。慢慢地,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整个撒哈拉以南的草原地带都被吸收到了伊斯兰的主体叙事之中。转信伊斯兰教的趋势始于加纳帝国的鼎盛时期,到马里帝国时期蔚然成风。先是平民百姓入教,然后是精英,一些纯粹属于非洲的叙事主线也随之被纳入伊斯兰的体系。但是,非洲的伊斯兰教保留了一些本地原有的显著特征,例如以口耳相传的故事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以及依母系族谱决定王位的继承等等。
1707542568
1707542569 对于参与金盐贸易的非洲人来说,信仰伊斯兰教就是加入一个父系的、自我中心的社群,当时正逢伊斯兰教急速扩张,必然是踌躇满志,觉得赢得了全世界。再后来,伊斯兰教远播东非。在东非海岸,阿拉伯人长期从事奴隶贸易,用来自各地的货物换取奴隶(千年以后,欧洲人在西非又重演了这一幕)。在早期奴隶贸易中,种族因素毫不重要,沿海的部落不会觉得跟内陆部落的亲缘比跟阿拉伯人更近。但沿海的部落如果不尽早改信伊斯兰教,即便眼下能和阿拉伯人做贸易伙伴,保不齐哪天也会被抓去为奴。好在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以其他穆斯林为奴,因此在阿拉伯人从事奴隶贸易的地方,当地人应该都有皈依伊斯兰教的动机。
1707542570
1707542571 同时,穆斯林部队从阿拉伯向东进军波斯,同样是势如破竹。恰好这时的波斯刚经历一场瘟疫,满目疮痍。阿拉伯侵略者都是强健的沙漠汉子,而波斯迎战的多是勉强从床上爬起来的羸弱病患。更不巧的是,当时统治波斯的萨珊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与拜占庭的战争经年未停。波斯政权为了打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牺牲了无数民众,却没能换来任何领土。哪有人愿意效忠这样的统治者呢?所以当阿拉伯人兵临城下,波斯精英们还在负隅顽抗,老百姓却大开城门,希望新来的穆斯林能减轻苛捐杂税,让他们不再受波斯政权的欺压。
1707542572
1707542573 虽然波斯在军事上完全不是阿拉伯人的对手,文化上却难以收服,文化融合在这里就没有在北非时来得顺利。波斯一直有一套强有力的主体叙事,虽然这一时期已显出颓势,但作为中部世界的核心地带,这里仍保持着强烈而独特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能追溯到居鲁士大帝,甚至更早的琐罗亚斯德。
1707542574
1707542575 但这里对伊斯兰叙事也并非完全陌生,伊斯兰教的很多理念都能在琐罗亚斯德教中找到影子。例如,基于神的训示构建圣洁的社群,以善的力量与邪恶斗争,现世的作为到了末日会受到审判,良善之人会进入极乐的花园获得永生……这些相通的宗教信条都不难被接受。而让波斯人不屑的是来自西部荒野的这些粗鄙沙漠人带来的文化,波斯人听不得任何人说阿拉伯文化更高级。所以在他们看来,伊斯兰教倒还好,阿拉伯文化是断然不能被接受的。
1707542576
1707542577 就像之前日耳曼人改造基督教一样,波斯人也通过发展自己版本的伊斯兰教而在伊斯兰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的什叶派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的神圣使命本应传给真主指定的继任者即他的女婿阿里(Ali),但他死后,阿里的反对者夺权,一位阿拉伯哈里发杀害了阿里的指定继任者即儿子侯赛因(Hussein)。而当时侯赛因已经娶了波斯公主沙赫尔巴努(Shahrbanu)为妻,他们的孩子有侯赛因的阿拉伯血统,也有母亲的波斯血统,因此成了下一顺位的合法继承人。就这样,波斯人建立了本民族与穆罕默德亲从圈子的血缘联系。侯赛因的殉教让他被尊为什叶派的救赎者,可以代有罪之人向真主求取宽恕,所以什叶派将侯赛因殉教之日定为教历中最神圣的日子。什叶派最早源自阿拉伯,但属于与主流相左的少数教派,而在初具雏形的伊斯兰帝国中,波斯也是一个非主流的文化群体,因此这两股血液汇集成了伊斯兰体系中一条不同的脉络。至此,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北非、希腊、波斯诸文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新社会星群,自称“达鲁伊斯兰”。
1707542578
1707542579 同一时期的中国
[ 上一页 ]  [ :1.707542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