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55473e+09
1707555473
1707555474 注226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411。
1707555475
1707555476 注22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页35。
1707555477
1707555478 注228  《二程集》,页465。
1707555479
1707555480 注229  杨时,《龟山集》,《四库全书》本,卷15,页4a-5a;《全宋文》,册124,页372。
1707555481
1707555482 注230  《二程集》,页87;江永(1681-1762),《近思录集注》,《四库全书》本,卷2,页20b。后人使用此语之例,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卷61,页1463-1464;与黄榦,《勉斋集》,《四库全书》本,卷2,页17a。
1707555483
1707555484 注231  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四库全书》本,卷8,页18b-19a。
1707555485
1707555486 注232  《孟子》的引文见《公孙丑上》第二章。其他引文见《论语·子罕》第五章、《论语·里仁》第十五章、《诗经·大雅》的《文王有声》,与《尚书·尧典》。
1707555487
1707555488 注233  《玉海》,卷31,页30b-31a。庆元府的方志记载该地府学拥有一份文宣王赞的卷轴,建康的方志也著录了另一份复制品。见《宝庆四明志》,卷2,页7a;《景定建康志》,《四库全书》本,卷33,页3b。
1707555489
1707555490 注234  吴自牧,《梦粱录》(《丛书集成》本),卷15,页131。
1707555491
1707555492 注235  北宋释奠文宣王的颂诗,见《宋史》,卷137,页3234-3238。
1707555493
1707555494 注236  关于石经的研究,最佳的概论仍是张国淦,《历代石经考》(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0)。所有现存南宋石经碑刻的图像,见《杭州孔庙》,页21-65。清代详尽的研究,见王昶,《金石粹编》,卷148,页5a-19a;阮元,《两浙金石志》,卷8,页5b-34a。
1707555495
1707555496 注237  《宋会要》,《选举》卷2,页2a,7a。
1707555497
1707555498 注238  《宋会要》,《崇儒》卷6,页17a-17b。根据《玉海》的记载,从绍兴五年(1135),南宋开始赐予殿试生御书石刻《中庸》拓本。《玉海》,卷34,页23a。
1707555499
1707555500 注239  《要录》,卷152,页2444;《玉海》,卷34,页19b。
1707555501
1707555502 注240  《玉海》,卷148,页2376。
1707555503
1707555504 注241  《宋会要》,《崇儒》卷6,页18a;《玉海》,卷43,页22a-22b。
1707555505
1707555506 注242  曾宏父,《石刻铺叙》,四库全书本,卷1,页1a-1b。
1707555507
1707555508 注243  杭州现存的石碑中,《左传》、《尚书》、《毛诗》与《论语》的最末块石碑仍存,全都有秦桧撰文的残迹。而《周易》与《孟子》的最后一块石碑已经不存。现存《中庸》的末块石碑是例外,上面没有秦桧的文章。这个反常现象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正式始于1143年1月的石经计划,使用了现成的《中庸》石碑。有两笔资料提及石经计划以前就有的《中庸》石碑:一在1135年,见《玉海》,卷34,页23a;一在1140年由秦桧所撰,见《宋会要·崇儒》,卷6,页17a。
1707555509
1707555510 注244  我们的文本根据下中邦彦重制的《毛诗》拓本的题辞。见下中邦彦,《书道全集》(东京:平凡社,1955),第16册,页140。现存版本的秦桧题辞的文本皆有差异,据我们所知,对此未有详细的研究。王昶钞录了《左传》石经的秦桧题跋,并比对《论语》碑的题跋,指出差异处。见王昶,《金石粹编》,卷148,页11a-11b。
1707555511
1707555512 注245  虽然秦桧援引《尚书》,他的用字实是依据《孟子》里引用《尚书》的同一段话。
1707555513
1707555514 注246  晚宋的注疏家在这段话看见完美政治一统性的实现,即《大学》中著名的“正心”与“平天下”之联结。见林岊,《毛诗讲义》,《四库全书》本,卷7,页3a-3b。
1707555515
1707555516 注247  一般使用的十卷本《道命录》乃经由程荣秀的扩充与修订。程荣秀是程颐的后代,生活在元朝。秦桧时期的文件构成李心传原始版五卷本《道命录》的第二卷的结论,这本书将绍兴时代视为一个整体。很幸运,《永乐大典》完整保存原始本的这个部分。见本书《〈道命录〉复原与李心传的道学观》。本文使用的《道命录》文件编号,完全采用《〈道命录〉复原与李心传的道学观》中的编号。本文引用的原始《道命录》文本,见《永乐大典》(台北:世界书局,1962),卷8164,页15b-18b。
1707555517
1707555518 注248  《永乐大典》,卷8164,页15b。
1707555519
1707555520 注249  《永乐大典》,卷8164,页16b。
1707555521
1707555522 注250  《道命录》第23号文件的作者汪渤(1088-1171)的墓志铭,说汪的上奏是针对偏睐王安石之学而发的。见叶适(1150-1223),《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卷24,页480。
[ 上一页 ]  [ :1.7075554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