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79146
1707579147
为什么从这两个概念讲起,因为我有个切身的经历: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到甘肃定西去调研,当地的老百姓对我说,我们太困难了,因为这里太缺水了,好像上帝对我们太不公平,把我们这些人放在了干旱地区。回来我进行了思考,觉得对于干旱和旱灾我们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
1707579148
1707579149
缺水就叫干旱,其本质是自然现象。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陆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还有极端干旱地区,中国有,非洲也有,这是一大块土地,没有什么特殊的。同时我们大家提到的沙漠、沙漠化土地也分布在这里。这是一张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图,大致也占了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上青藏高原,如果沿400毫米降水线划分的话,占了我们半壁江山,这是一块非常艰难的地方,我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我国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的像金字塔,有的是复合沙丘,一个沙丘上还有一个沙丘。总而言之,沙漠地区就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那里的生物,特别是植物就有很大的吸水性,去过阿拉善的人都知道梭梭树,它的剖面图中,上面是它的绿色部分,下面是它的根系部分,它的根系要有几倍至十几倍于它的身长,才能维持它的生命。沙漠里的植物看着那么稀少,实际上它们的根系是非常深的,相距很近的。这说明所有的生物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如何才能适应它的生长环境,维持生命发展。
1707579150
1707579151
就发展农业而言,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叫资源短缺区。其含义是农业资源短缺,主要指水、热、土这些农业生产所需的、植物光合要素配置上的欠缺。例如水少、热量特别多或水多、热量特别少的区域,都叫资源短缺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就是农业资源短缺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缺水,而且有时候来得不及时,植物需要时没有,不需要时特别大,比如西部7、8、9月雨季的时候也可以形成洪水。
1707579152
170757915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是周而复始形成的,是周期性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必须认识到干旱是固有的自然规律。西北5省区曾作过一个统计,500年内出现大旱的频率是6.7%,干旱的频率是22.3%。以陕北为例子,如果春天150毫米的降水才能保证作物生长的话,实际上只有15%的年份有这样的降水。所以西北的名谚说“十年九春旱”,甘肃也流行一句话“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证明这些地区周而复始出现的干旱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所在。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干旱不等于旱灾,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旱灾就是由干旱引起的农业的减产、牲畜的死亡、食物的短缺带来的社会灾难。1996年9月,南美洲所有的国家在迈阿密开会的时候有个宣言,宣言明确指出灾害不是纯自然现象。
1707579154
1707579155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因为如果我们的人民永远困惑于干旱,认为它是额外给我们的话,把干旱都当做旱灾,那我们的政府、执政者永远只是忙着救灾,而找不到根本的出路。干旱与旱灾应该有明晰的界定,我们应该寻求如何应对灾害的出路,而不是如何消灭干旱,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在甘肃,我曾写了一份报告,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应该教育人民,不要臣服于自己生存的困难而没有一种振奋的精神。
1707579156
1707579157
在20世纪里,曾经有两桩大旱灾,被称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外的两次非常残酷的灾难。第一桩是20年代末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大旱灾,使得那里的人们“谈旱色变”,当时的报道是“连年抗旱,缸家尽枯、河床裸露、赤地千里”,甘肃一个地方就死亡230万人,而全省的人口是500多万人,占了42%;陕西省加上病死的是300多万人,两省直接死亡人数近540万人,构成了20世纪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一个很大的惨剧。
1707579158
1707579159
第二桩发生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区,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大旱灾。“土地干裂、人口大量减少,有640万居民处在饥饿线上,有400万人死亡”。这也是很大的一个惨剧。
1707579160
1707579161
20世纪的这两个大旱灾人们是怎么评价的呢?《申报》是这样评价的:“并不尽由天祸,强半出自人为”。著名记者斯诺也有过记载,说当时用三天的粮食可以换20亩地。其间死亡的人不仅是因为粮食短缺,还有兵患,特别是当时中国的西北种大烟,用罂粟卖钱换粮食,干旱后罂粟全死掉了,没钱换了。
1707579162
1707579163
对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前首相布伦克兰夫人这样评价:使数百万人丧生的饥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最严重的灾难。非洲的饥荒多归于干旱,而真正的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中土地使用不当、森林砍伐、错误的农业政策。这是非常准确、客观的评价。
1707579164
1707579165
我们认识了干旱和旱灾后,能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干旱、半干旱地区历来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栖息地,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四大发明都在这里,历史上如此。因为当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候,热带地区野兽、疾病非常多,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恰好缺少这些。所以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候,人们是在这里栖息的。历史上如此,今天未来都将如此。谁都离不开这块土地。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再加上青藏高原的话占我们半壁河山,人口不超过10%。我们无法离开这块土地,去寻找另一块乐园。第二个结论是:在严酷的环境下,人们生存发展要解决的不是消除干旱——它作为一个自然规律是固有的,是周而复始的——而是要用聪明才智去消除干旱条件下的灾难,这一点我们会得到共识的。
1707579166
1707579167
总之,要回答荒漠化治理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干旱和旱灾是切入点,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想着去消灭干旱,而应把力量用在在如何与干旱和谐相处,消除干旱条件下可能带来的灾难,把灾难减到最少上。
1707579168
1707579169
(二)沙漠化、荒漠化和它的防治概念
1707579170
1707579171
1977年8月,撒哈拉地区的大旱灾促使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沙漠化问题大会,这是我亲历的事件。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制定了对抗荒漠化的20年纲要。这次会议有两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1707579172
1707579173
一个是筹备期,我负责写大会主题报告。结果当时的结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荒漠化问题,我们是人进沙退,创造了美好农园。我在新疆吐鲁番五道渠写完报告后,当地公社书记把我们扣住了,说你的报告既没突出党的领导,也没有写农民的战天斗地,写得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能交出去。我们就偷偷地寄到了科学院。大家可以想见,当时我们中国离世界有多远。
1707579174
1707579175
第二个故事,大会上外界对我们中国报告的评价是“中国的报告用尽了美丽的辞藻,人们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只字未提”。当时我们作为科学顾问非常震惊,非常难过、愧疚。回来后“文革”结束了,我们给邓小平写信,成立了沙漠研究所。
1707579176
1707579177
这次会议解决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首先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最早是1948年一个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看见战火中,很多树都被烧毁了,一片狼藉,像荒漠一样,他说这不是荒漠化了吗?这么多年由于旱灾的发生,人们愈加认识荒漠化问题了,并持有各自的观点:战争把森林烧毁了是荒漠化,盐碱地出现了是荒漠化——大会达成的共识是:荒漠化是一个人类问题;荒漠化是人类和一个艰难的变化多端的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没有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没有荒漠化。人类侵入了环境,但对它的敏感性和限度既不了解,又毫无顾忌,因此便引起了荒漠化。这是以人为主导提出的。作为荒漠化的后果:可能在某些区域出现了沙丘这种沙漠景观,但并不是沙漠开始向外走。在人们听到荒漠化时,总觉得一片大沙漠不断扩大,甚至有人说天安门广场上沙丘也快来了。不是沙漠向外走,而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引起了沙漠现象的发生。
1707579178
1707579179
以上是70年代的概念,其间大家不断论证,在1994年又产生了共识,这就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这是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取得的共识,即: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异、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着重要说明的是,荒漠化是一个土地退化的过程。在公约里土地退化是指水浇地、雨养地(旱作农田,靠下雨)、草场、牧场、森林、林地,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退化。这个概念是大家都接受的,作为公约我们该依据。
1707579180
1707579181
公约中明确提出,把消灭贫困战略纳入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工作中;在非洲缔约国中明确要求,要把防治荒漠化作为根除贫困努力的中心战略。这个公约最终形成了一个小册子——《脚踏实地》,原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这是最近出现的最好的文件,我说的最好是它划定了一个荒漠化的概念,但同时把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作为对抗荒漠化的根本措施。”这是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一个意义。”我觉得这个公约印证了非洲的一个名谚:“贫瘠的土地产生贫困的人群,贫困的人群又在制造贫瘠的土地”。20世纪末期联合国非洲委员会又有一个争论,消除贫困与荒漠化两个到底谁重要?无疑消除贫困是首要的,因为消除贫困就会消除荒漠化。公约里把消除贫困纳入防治荒漠化的内容,符合中国治理问题的方法,叫做釜底抽薪,是“本”的办法,不是扬汤止沸。
1707579182
1707579183
沙漠化,不等于荒漠化,荒漠化是个大概念,其中包含着沙漠化。所以荒漠化不是沙漠化的扩大,不能理解为沙漠里的沙越来越多地扩散到沃土上去。荒漠化实际是一个穷病,像人们生了瘌痢头一样,一块儿一块儿的,最后连成一片,不是沙漠把它埋上了,而是自己退化了。至于沙漠化是什么,我们的认识是: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荒漠化包含最后出现了沙漠的景观,出现了沙丘,我们叫沙漠化。还有的荒漠化不出现沙丘,出现盐碱地,是一片板地,没有沙子,但也是荒漠化;另外还有冻土、出现了石子等也是荒漠化。所以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但是就中国的实际而言,沙漠化问题更为突出、严重。为什么呢?因为最后形成沙丘景观会带来飘尘等危害,人们非常重视它。
1707579184
1707579185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子地表层,人为过度地乱用土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出现的类似沙漠的景观。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联合国的统计是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砍伐森林、不良的灌溉方法、过度地使用土地,影响了世界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大家所关注的阿拉善地区主要是由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荒漠化。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的成因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主要是人类不当的行为因素造成的。
1707579186
1707579187
联合国荒漠化会议过去差不多30年了,这30年来防治荒漠化采取的措施,成效都不大,为什么呢?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独立委员会出了一本书《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深刻地分析道:
1707579188
1707579189
1.未能从来龙去脉、作为干旱地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来看待沙漠化,没找到根本,治标而没治本。
1707579190
1707579191
2.发生荒漠化的国家,没有明确地把荒漠化问题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只是作为部门的计划,采取狭隘、单一的手段对待。
1707579192
1707579193
3.采取的行动往往是针对后果的,不是针对原因的;沙化土地会引起飘尘,看到沙尘暴来了我们怎么办呢?种草种树吧,这样可以使风力减低,但这只是表象的结果,假如没有过度的放牧、开垦,不可能有沙尘暴袭来。
1707579194
1707579195
4.缺乏动员社团进行民主参与的方案。
[
上一页 ]
[ :1.7075791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