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79196
1707579197
全世界都在采取争取社团民主参与的方式,我们这样一个团体以防治荒漠化为责任,真是不简单。
1707579198
1707579199
5.气候因素变化不定。
1707579200
1707579201
6.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国际组织统筹不力。
1707579202
1707579203
以上分析都是非常贴切的。
1707579204
1707579205
下面讲个非常不成功的案例。
1707579206
1707579207
撒哈拉地区发生干旱,出现大面积植被死亡的时候,有人提出打井不就有水了吗?靠打井来救济当地遭难的人们,被国际上采纳了,出钱打了不少井。但是打井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周围的牲畜都集中过来,弄得井周围一根草都没有,连踩带吃,围绕井形成了一个荒漠化圈,一个井一个圈,圈套圈,约两公里左右,都成了荒漠化土地了。所以打井本身造成了荒漠化再次出现。“有水了,无草了;有羊了,无肉了”。后来就停止打井了。
1707579208
1707579209
100年来,人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谋求生存作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这些教训对于我们就是知识,所以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不是谴责,而是说这都是课堂,在告诉我们今后不应该如何做。
1707579210
1707579211
还有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叫做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这一计划于1948年开始实施,当时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正在恢复期间,斯大林的威望不断增高。斯大林在3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构想。因为苏联南方(南部欧洲)是产粮的地方,但是当地经常受到一种热旱风的袭击,所以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赫鲁晓夫时代,其产量也一直未超过帝俄时代。其农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强大的前苏联。斯大林在30年代就想要建立一种防线,通过培育一个一个林带,像指挥千军万马一样,对抗干旱。这里面的错误是干旱是不可以对抗的。他1948年就实施了这个改造计划。50年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没有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粮食没有出现稳产、高产,自然景观没有好转,反而土地荒漠化有加剧的趋势。当然伟大的斯大林改造计划失败有多种因素,其中我们必须吸取的教训是:
1707579212
1707579213
1.当时在设计中就有不同意见,但是在那种强制下,不同意见的声音是不能听的,也没有可能表达出来。当时有个农学家叫瓦贝罗,他提出一个综合措施,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
1707579214
1707579215
2.指挥这个林带的人叫米森科,他在当时地位很高,把本来是一场生物学之间的学术争论纳入了政治。他瞎指挥,强行推行单一的造林方法,不吸取多种人的不同见解,这是这项改造计划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
1707579216
1707579217
我们的结论是:和自然打交道的重大工程,一定要平等、广泛地吸取不同的意见,决策者的聪明不在于你地位如何,而在于你能平等地和不同的人交换意见,在交换中达成共识,确立一个好的项目。和大自然打交道是非常复杂的,无论是协会还是政府,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平等地交流,宽容地对待各方,在这个基础上取得共识,这是避免犯错误的一种方式。
1707579218
1707579219
还有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案例。前苏联在中亚细亚为了发展棉花种植业,把流经咸海的两条河截流,引出来灌溉去了,结果成海开始干涸。在当地棉花生产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副作用不期而至。刚开始没显示,80年代后期,当地的棉田里出现了一块一块的盐斑,真像瘌痢头一样,荒漠化、盐碱化很严重,丰收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光景,就演变成一个很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苏联解体前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1707579220
1707579221
(三)荒漠化治理的前景与方向
1707579222
170757922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无论你是凭借传统的农业方式,还是当代人的一般技术手段、资金,都难以达到开发的目的。人们开始思考是以前的打井、光搞林带、引水灌溉出现问题了,开始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做。
1707579224
1707579225
前印度总理拉奥认为,“从干旱至洪涝或者贫瘠的盐碱地,这些都是一般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要探讨特殊的方法。”前苏联荒漠所所长也曾说,“遗憾的是当代的生产方针,包括原理、技术和工艺都不能保证荒漠地区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不管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活,还是为了维护自然,呼唤一个新的开发文明,这一点都是政治家、科学家取得的共识。
1707579226
1707579227
那些做法当时是有效的,十几年后就无效了,我们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干旱荒漠地区需求新的开发文明。新的开发文明中有一种新的学说,即钱学森对未来产业革命的构想。他认为农业是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靠植物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他认为第三次浪潮——信息产业革命——之后将要到来的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体系的出现。同时它又划分为农业、林业、草业、沙业、海产业。
1707579228
1707579229
对于沙产业是什么,我们的概括是:在不毛之地上构建一个具有地区特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使不毛之地提供产品,通过高新技术组合成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1707579230
1707579231
因为荒漠化地区有充足的阳光优势,但是水少、风大、土少,受这些因素制约,太阳能转化较少,必须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建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形成新的开发文明。
1707579232
1707579233
现在称沙产业的很多,但不是钱先生倡导的接替信息产业革命内容的沙产业革命内容,必须是把环境保护寓于发展中的。为什么要用新技术造就一个新的农业生产体系呢?
1707579234
1707579235
我先介绍两幅图片,一幅是在嘉峪关古墓里出土的砖上的壁画,上面有一头黑牛、一头白牛拉着一个犁,这是公元4世纪的农耕场景。另外一幅出现在1980年3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拍摄的是1975年的河西走廊地区,内容仍是黑牛白牛二牛拉犁和1500年前一样。这是人家登出来的图片,与我们找到的一模一样,一黑一白两头牛都没变。大家可以想象,其间人口增加了多少,如果仍依据原来的生产方式的话,怎么能不造成环境的破坏、土地的荒漠化?传统的千年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必须抛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是治理荒漠化最根本的。
1707579236
1707579237
我讲个成功的案例。以色列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强的信心。这个国家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600万人口,他们没有资源,一点儿石油都没有,他们认为自己的资源只有阳光、死海和头脑,他们认为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智慧是最无穷的,把阳光当做富民强国的宝库。他们荒漠地区500户人家生产的蔬菜,就可以在欧洲市场占到一半,他们靠的就是在沙漠中创造出的新的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生产体系。他们构筑了农业商机之国。这一点给我的感受非常深。
1707579238
1707579239
80年代一次会议上,一位以色列专家说,他们经历了思维定式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认为资源不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没有资源可以转化资源。原来它的排序是资源、资金、人,现在是人、资源、资金,人从哪儿来,从教育做起。它的思维定式转化之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非常大的成功,它走了知识农业的道路,成为沙漠地区农业生产的典范。
1707579240
1707579241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一个词条说,对于荒漠,如果把它的限制性因素解决,它可以创造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荒漠是伙伴,不是我们的对手,是一个能为人类作贡献的伙伴。”一位耶鲁大学教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乔纳森曾说,中国在这个世纪要成为超级大国,需解决四项技术问题:
1707579242
1707579243
1.改变中国作战方法的纳米技术
1707579244
1707579245
2.让新疆沙漠地区变成大片农田的营养液技术
[
上一页 ]
[ :1.7075791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