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53712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传统家庭农业即将消亡
1702253713
1702253714
2012-07-09,No.3557
1702253715
1702253716
随着一年比一年严重的用工荒,劳动成本迅猛增长,人口逆转带给城市和工业的后果已展露无遗,现在,是时候将目光转向它的另一面:它带给农业的冲击波尚未到来,但已近在眼前了——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如今农村已很少见到40岁以下的青壮年还在种地,所以摆在眼前的问题便是:今后20多年当这些人逐渐老去时,还有没有人种地?他们会是谁?将以何种方式种地?
1702253717
1702253718
今天,尽管还有五六亿人家在农村,但真正种地的最多只有1.8亿,按18亿亩的总耕地面积,已接近传统家庭农业人均耕作能力的上限。而按目前趋势,未来十几年农业劳动力将以每年一千多万的速度减少,并且年龄结构日益老化、体能日益下降,隐藏于传统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城市化吸干,此后将开始短缺。
1702253719
1702253720
实际上,这一短缺趋势之所以现在才开始表现出来,是因为70年代有一个异乎寻常的人口高峰,它以单年龄段的庞大人口弥补了农业劳动力年龄轴上的狭窄分布,这代人现在已接近或超过40岁,这也意味着,接下去的短缺浪潮将以非常迅猛的速度扑来。
1702253721
1702253722
假如目前趋势延续,二十几年后就没人种地了,但很明显,这样的趋势不会延续。果若13亿人的粮食自给率从目前的90%下降几十个百分点,全球粮食价格将成倍上涨,很难相信如此暴涨的价格仍不能吸引一些人去生产粮食。真正的问题是,农产品价格和农业劳动报酬涨到多高,才能吸引大批现在的年轻人重新回到农村、从事农业?
1702253723
1702253724
具体数字很难预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新农民的收入一定会大幅高出他们的城市同龄人,才会有足够的吸引力。年轻人大批离开农村涌入城市,起初是为了寻找工作,但进入目前的城市化第二阶段后,动机已经改变,即便城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即便农村有足够的耕地,他们也不愿留在农村,因为此时农村已经空心化,传统社会结构瓦解,文化上失去了吸引力。
1702253725
1702253726
所以,要将新生代吸引回农村,需要一个很高的溢价,作为对他们忍受文化低落感的补偿。而溢价的高低,取决于城乡文化吸引力的落差,空心化程度、发展事业和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获得成就感和建立声誉的机会、基于价值观和兴趣发展人际关系的机会、建设自治社区和重建乡村文化传统的机会,都将是决定文化落差的因素。
1702253727
1702253728
在美国,上述溢价超过30%,即农村家庭收入平均比城市高1/3,才为农业吸引到了一百多万个家庭,而且这些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非农业领域,这意味着美国农民的生活和经营都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相比之下,中国农村的前景要差得多,无论是生产经营方面,还是文化精神方面,重建乡村生活都面临更多障碍。
1702253729
1702253730
首先面临的是价值多样性的缺乏。中国社会历来没有容纳多元价值的传统,一旦城市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占据主流,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在美国,一方面城市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同时却有大量保守教派几百年来始终避开城市喧嚣,坚持古老简朴的农业生活传统,这种情况在中国实在难以想象。
1702253731
1702253732
其次是土地制度和营商环境。假如未来农业能以高额溢价吸引来新农民,它绝不会是传统家庭农业,这样的溢价必须以远高于目前水平的单位劳动产出率为基础,那就意味着更大的农场面积,更高的机械化水平,更复杂更有深度的经营模式。而所有这些,都将对涉及土地流通、用途变更、契约与交易形式创新、投资与经营活动的制度灵活性和市场自由度提出高要求,而当前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尤其是土地制度,显然难以容纳未来的经营性农业。
1702253733
1702253734
最后,要让新生代农民感觉到新农村是一个值得在那里安身立命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不仅自己能发展人际关系和享受各种现代便利与文化产品,也能为他们的孩子找到好的学校,获得足以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成长环境。必须赋予他们建立学校、医院、图书馆、俱乐部等社区公共设施并从中获得公共产品的机会,只有当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组织和建设社区时,才会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
1702253735
1702253736
后记
1702253737
1702253738
除了深厚的乡村传统和地方文化,美国农业的持续兴旺还得益于另外两个因素:美国有许多倾向于乡村生活的保守教派,特别是再洗礼派的阿米绪人(Amish)和胡特尔人(Hutterites)[3],他们不仅坚守农业和传统生活方式,而且有着极高的生育率,因而美国农业在很长的未来都不必担心后继无人。
1702253739
1702253740
其次,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乡村被城市所吸走的人口,不断得到来自相对贫穷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拉美移民)的补充。但在中国,我们看不到与这两个因素类似的东西。
1702253741
1702253742
1702253743
1702253744
1702253746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贫民窟与城中村
1702253747
1702253748
2013-01-15,No.4469
1702253749
1702253750
提起贫民窟(slum),许多人会心生反感,媒体更惯用“脏乱差”来形容它,同情者为其居民的糟糕处境得不到救助而鸣不平,城市当局则更多地为其人员混杂、卫生状况恶劣和犯罪率高企而头疼,甚而斥之为城市毒瘤,每欲除之而后快。无论哪种立场,都认为那是异常的、不幸的、需要改变的状况。
1702253751
1702253752
然而,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在《美国种族简史》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不同的故事:贫穷、拥挤、肮脏,只是贫民窟的表面特征。通过研究历史,索威尔发现,美国东海岸大城市的典型贫民窟,都是新移民进入主流社会的跳板,在他们适应新进入的社会的缓冲期中,提供了一个他们能够负担得起,也能够从中得到文化支持的避难所。
1702253753
1702253754
支持这一判断的有力证据是,这些贫民窟的人口组成始终在有规律地变化更替着。比如曼哈顿东南的“五角地”(Five Points),19世纪中期因爱尔兰移民大批涌入而成为贫民窟,后来爱尔兰人在立稳脚跟、处境改善之后,陆续迁出,从房客变成房东,新来的东欧犹太人成了房客。这种模式反复出现,接着是意大利人接替犹太人,然后是来自南方的黑人,再后来是加勒比黑人和波多黎各人。
1702253755
1702253756
既已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人可能难以理解,来自农村的新移民太需要这样一块跳板了。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语言、生活习惯、待人处事的方式,到价值观、遵循的伦理规范、评价个人品质和能力的标准,传统乡村社会都与都市截然不同,新来者若得不到熟人的支持和帮助,既难找到工作,也难与当地人融洽相处。
1702253757
1702253758
所以如我们所见,移民在新到达的城市都喜欢投亲靠友、聚族而居,无论在租房子、找工作还是处理人际纠纷时,都依靠先来者的支持。这样,他们实际上把原先所习惯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结构部分搬到了城市,在这块传统社会的飞地上,他们能说熟悉的语言,买到熟悉的商品,借到钱,结识朋友,找到配偶,还有属于自己的教会。
1702253759
1702253760
更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由于最初很难适应城市职业的技能、作息和管理要求,也缺乏信息,更难以获得雇主与客户的信任,因而贫民窟常有老移民为他们充当包工头和中介人,或代替雇主管理这些工人,或把活儿揽过来分给他们,或开办兜揽外包业务的小作坊。这些包工头和作坊主常被不明就里的扒粪记者丑化为血汗压榨者,殊不知,他们是引导提携新移民进入都市社会的向导。
[
上一页 ]
[ :1.702253711e+09 ]
[
下一页 ]